陪家裡兩位大男生晨跑已經累積了一年四個月(2018.9.21開始)
一切都是從臺中市北區的賴厝國小開始,原本的校園操場五圈(1000公尺)慢慢的一圈一圈加到十五圈,進而有辦法以小學生的年齡挑戰國道馬拉松10K,雲林壽司馬拉松10K,為什麼只能參加10K?因為年齡限制大多數的比賽在實際滿16歲以前只能參加10K含以下的路跑比賽,雖然我也能自己去參加42K或是曾經熱血的鐵人三項,但是那也只是我自己的回憶,孩子並無法參與其中,也是因為這個原因,我決定要站在他們可以接受的距離跟強度下一步一步增加進度,全程陪伴;去年拜讀了亞德哈羅南德.芬恩所著的跑者之道: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(The Way of Runner)心中其實受到很大的衝擊
因為文化的差異以及國家的重視項目不同,日本小學生早上起床晨跑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,受日本箱根驛傳風靡席捲全國,能在驛傳跑出好成績不只是個人的榮耀,更是民族的英雄!當然要跑,但是臺灣小孩睡到被鬧鐘叫醒的情形是普遍的現象
老大去年五月參加的葫蘆墩盃5K的比賽得到24分24秒成績(第13名/ 860人次)在晚上柔道協進會練習時遇見日本轉學生問起5K成績時,居然得到「怎麼會那麼差?」的回覆!在國內或許成績還不錯,但是擺在國際村比較之下就會有很大的差距,並不是我們表現不好,只是在意的項目不同而已,越是接觸不同領域的活動,越能有更多的新想法刺激,也讓我在內心深處產生了更多規劃以及想法,包含國內的路跑及今年11月15日的上海國際馬拉松(如果疫情有控制住的話),還有許多想跟家人及孩子一起完成的旅程,全都列在2020的行程跟規劃裡,在2015年提早打報告退伍之後就開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,陪伴孩子與其說是初衷倒不如說以「藉口」來得貼切,退伍之後是多了很多自己的時間跟空間,但是人在孩子旁邊卻眼睛看著手機螢幕,腦袋裡想著公司的事情,客戶的價格…雖然就在家人身邊但是怎麼談得上陪伴?充其量就只能說是就近照顧,也是在退伍之後又過了幾年的磨合才真正瞭解「陪伴」的意義,其實陪伴可以很簡單,當女兒在玩紋身貼紙的時候問我:「爸爸,我的貼紙泡完水之後貼在手上要等多久才可以撕下來?」我說:「數一到一百就好啦」女兒說:「那你幫我數」在我從一開始數到一百的過程中,她也貼著我的臉慢慢的數,這個過程我覺得就有陪伴的感覺,我當然也可以叫她自己算,或是用比較敷衍的態度「啊~妳就看一下貼紙快要乾掉的時候在撕下來就好了」來應付她,但是這有什麼意義,陪伴不是人在身邊就算數,陪伴是要放下手邊的事物用心對待,這樣才算是有效的陪伴,其實這一點我也還在學習,而且真的不容易,因為常常一個失神或是專注在某一件事物上就又犯了老毛病!孩子咻一下就長大了,在他們還願意分享她的世界時候我應該要放慢自己的步伐等他們、抱抱他們,因為現階段我是他們的唯一,或許再過幾年他們有男女朋友了,有另一半出現了,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,我想陪伴他們還不一定會想要我跟呢!除了陪伴之外當個有趣的父母、當個像朋友的父母、當個好咖父母也是我現在正在學習的,以往的家庭紀錄就只有在日記本裡寫寫畫畫,現在用部落格來分類紀錄會更完整,除了家人間的成長互動、心裡的小感動、重量訓練健身的紀錄、捐血歷程、親子手作過程、好書心得、市場美食分享…有很多感觸及想法都可以藉由鍵盤轉換成完整的紀實,人生不只是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,更要花在有意義的人身上。